最新资讯

首页 > 最新资讯 > 行业资讯
影视摄影光色应用的深层干货
发布时间:2020-8-3 16:04:45    浏览数:1466 次

本文已获得作者@侯咏 (中国内地摄影师、导演、编剧、制作人)授权转载。

今天我在这儿讲的并不是电影摄影的基础理论,而是针对摄影专业观念的较深层次的探讨。

 

它是我多年来关于电影摄影的思考和感悟,也可以称作我的摄影观念。有些观点可能令人感到惊奇,甚至改变“三观”,亦或不以为然。无论如何,仅作为一家理论,供大家参考。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讲几个观点,并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而详细的论据和论证就不能一一展开。

01


两个根本性话题

 

1、摄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教科书上传统的摄影基础理论对摄影的定义是:摄影是使用专门设备对实物进行其影像记录的过程,是一门真实记录现实的艺术。也就是说纪实性和真实性是摄影的本质。

 

但是有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摄影艺术更为核心的真谛其实并不是仅仅复制和纪录现实,反而恰恰是改变和创造我们眼中的现实。当你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才是小学毕业了。

 

2、摄影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书到用时方恨少,捡到篮里都是菜。”所以说,素养多多益善。这里别的不说,只谈绘画的修养,这是最最基础的,也是摄影师能否成为研究生的必要素养。

 

你不一定会画画,但一定要懂得绘画原理,比如素描的影调原理和色彩的冷暖关系原理。

 

当然,如果不经过绘画的实践,你是不会对这些原理有深层的体会和感悟。如果你对这些影像原理的理解不深,你就基本上不可能达到一个至高的摄影水平。

 

02


光色应用是四大摄影造型手段之一

 

我们先画出一个框架,弄清光色应用在摄影造型中所处的位置。

 

教科书将摄影造型手段分成四大类,而划分的方法有两种:

 

1,构图、光线、色彩、运动;

2,构图、光学、光色、运动。

 

第一种方法是传统的分类,我们读书时就这样学的。

 

第二种方法认为光和色是一种无法分割的手段而将光和色合而为一。另外增加了光学。光学主要指摄影的成像元件,也就是属于实体工具的镜头、滤色镜等。同时也是指在摄影创作中使用这些光学工具的方式方法。

 

其实,造型手段就是指方法和技巧组成的技艺总和而并非实体工具。因此第二种划分中的光学造型手段,不包括定义为实体工具的光学部分,只指向非实体的方法、技巧所构成的手段。这样的分类似乎不够严谨。

 

另外就光色一体的概念而言,虽说有光才有色,有色必有光,光色是不可分离的。但在教学上还是将光线和色彩分别分析和讲授才更加方便,才更有利于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暂且折中地划分为五大摄影造型手段:光学、光线、色彩、构图、运动

 

我们在此所谈的“光色应用”就是其中的“色彩”范畴。

03


摄影光色应用中,应该改变和抛弃的常规概念和习惯用法

 

1、白平衡

 

白平衡是光色造型的基础概念,是摄影光色控制的前提。

 

它是针对技术基准控制方面的概念。例如光学镜头色差和感光元件的感光度、显色性等等,都是为摄影师提供的摄影工具所必须制定的技术标准。

 

就像我们要为地球制定海拔高度和格林威治时间以及摄氏0度一样。但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它忘掉。为什么?

现实中不存在纯白的色光和纯白的物体,画面中也不存在纯白的颜色。

 

“标准白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使这个相对的白色概念有具体的控制方法,摄影师在进行创作时也不要将它作为色彩运用的标准。

 

因为摄影师运用色彩造型就像用不同温度的水来营造不同感受一样,而不能将现实中不同温度的水都控制在0度左右。

 

再用绘画来举例:梵高并不是用纯粹的蓝色画出天空的颜色,而是用其它不同的颜色画出蓝色的感觉。

 

同样,摄影师的创作并不只是为了还原物体和环境原有的色彩,而往往要通过改变原有的色彩来表达摄影师各种不同的色彩感受。

 

以前胶片时代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概念就是“色彩还原”,是指彩色胶片在生产、拍摄和洗印加工过程中,其色彩与原景物色彩的一致性标准。

 

它是胶片研发、生产厂家和洗印厂专门为控制胶片感色性而设定的专业技术概念。也是与现在“白平衡”相类似的概念,应该在摄影创作中忘掉的。

 

设想,如果摄影师们在每个画面中都严格地还原了物体的“原本色彩”,所有的白色都一律控制成“标准白色”(如果物体的“原本色彩”和“标准白色”能够真正确定的话),那岂不是自动放弃了摄影创作的色彩表现手段,真正成为“一张白纸”(调白平衡)走遍天下了?

 

2、CTO、CTB和色温概念

 

CTO、CTB这两个系列的色纸是我们以往最常用的,也是可以走遍天下打通关的。其实它们并不是调整光线色彩这一概念的色纸,而是胶片时代为了灯光型和日光型相互转换而出现的,也就是说它是专门用于色温调节而设计生产的。英文Color Temperature Orange、Color Temperature Blue就说明了它们的原始功用。

 

色温的概念和白平衡一样,也是一个技术标准,用于表示光源颜色的物理量。从色彩的角度来说,色温的高低仅仅包含了暖黄色域和冷蓝色域,而绿色、紫色、红色等色彩却很难用色温的数据来准确表示。

 

所以,我们在运用色彩进行创作时,要丢弃色温的概念,将所有颜色的色纸都当作绘画调色板上的颜料看待。虽然CTO和CTB都有不同深浅的型号(全、1/2、1/4、1/8),它们所矫正的色温数据均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差异并不改变光的色相。

 

而调色板上的颜料则是具有不同色相的。我们要使用具有不同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色光来完成摄影光色的创作,这也是摄影“用光作画”的意义所在。

 

“用光作画”不仅仅是指光影。比如我们需要使用偏绿的黄光或偏紫的蓝光这种微妙的色光造型的时候,CTO、CTB以及色温的概念就根本帮不了你。它们只能作为色彩缤纷的调色板上的个别颜料偶尔被使用,而不能让调色板上只有CTO和CTB这两种颜料。

 

我们仔细想一想,全世界有太多太多的影片其实就是只用了CTO和CTB这两种色纸拍摄完成的。对于电影的色彩这应该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而更恐怖的是我们还有很多摄影师、灯光师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继续只扛着这两卷色纸闯天下。


3、色温平衡、统一色温的概念

 

类似上面所说的另外一种习惯性做法也是相当可怕的,就是将一个场景中的所有光源统一成一个色温数据进行拍摄,这种做法相当普遍。

 

以前很多技术控的摄影师和灯光师严格地检查每个灯泡发光的色温数据,努力将其统一在一个数值上。这个行为应该是灯泡制造厂进行的产品质量检验环节,而不是摄影师要做的。

 

造成这种错误做法的根本原因就是统一色温的错误概念,严格地讲应该是对“色温平衡”的概念错误地理解造成的。

 

以前教科书教我们严格控制光源的色温,将色温控制在一个条件下。后来发现现实中没有色温完全一致的光线环境,绝大多数场景的光线都是混合色温照明。不是有其它光色的光源,就是有不同光色的反射光(受不同色彩的物体或环境影响)。

 

摄影光色应用的根本任务就是寻找现实光线中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光色变化,而不是将光色统一成一种单调的色光。这与白平衡的概念相似,都是与摄影的光色创造原则相违背的。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欧洲的低成本影片的摄影光色自然而生动,层次变化丰富,冷暖关系无比美妙。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中外很多影片中的场景却都是在统一色温的条件下拍摄的。特别是一些好莱坞商业大片。

 

也许因为条件太好,使用大量大功率的人工光源,将自然光光色中微妙的冷暖关系一扫而光,画面中仅剩下物体固有色。这种光线条件下暗调或高调的画面色彩表现很难有透明感,就是正常影调下的光色表现也趋于单调乏味。我将此类风格称之为“彩色素描摄影”。

 

4、习惯性色温设定

 

大部分摄影师的习惯做法是:日景环境中将摄影机的色温设定在5400K左右,灯光环境中将摄影机色温设定在3200K左右。

 

虽然摄影机的色温设定仅仅是为监视效果服务的,并不会改变所记录的画面数据的色彩表现。但作为现场监视效果来说,这样做会影响摄影师对画面色彩的掌控。

 

就像曝光控制一样,应该把基准曝光点放在动态范围的中部或中部偏上的位置,而不应该放在顶端或底部。

 

同理,色温的基准点也应该放在光色区域的中部,以便于更好地观察光色的变化范围,更好地安排不同光色在画面整体色域中的位置。

 

而很多摄影师在所有日景场景中使用一个色温设定拍一天甚至几十天如一日,这就更有问题。问题不在这种做法本身,而在于对色温设定和光色表现的概念理解不清。

 

5、泡沫板(米菠萝)作反光板

 

泡沫反光板学名是聚苯乙烯泡沫板,又名EPS板,俗称“米菠萝”。由于它接近标准白色,反光率高,便宜轻便,所以经常被当作反光板使用。

 

但是我要告知大家,我们在摄影创作时一定要慎用,而且不仅仅是泡沫反光板,所有的白色物体作为反光板都是如此,为什么?

 

白色物体作为反光板,其作用和目的就是反射入射光,使物体的背光部分的亮度提高,同时对其进行结构刻画和光影造型。问题不在包括泡沫板在内的白色物体本身,而在于反射什么入射光。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将物体的主光用反光板反射到暗部,这样做必然会在提高其亮度的同时,将原本的暗部散射光取而代之,同时就必然会冲掉原本散射光所具有的环境光色,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色温平衡”的状态,而使主光与副光、物体的亮部和暗部的光色相一致,丧失了自然光中物体受环境光的影响所具有的微妙的冷暖反差和丰富的色光变化。造成物体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的失真效果。

 

6、拍摄光色不足,后期调色弥补

 

很多情况下摄影师在现场要么由于条件所限、要么是信心不足、或者懒得费事、或者掌控失误等种种原因,总会依赖后期调色来弥补现场拍摄时光色的不足。这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模式。

 

但真正有调色经验的摄影师都知道,后期调色实际上只能够“锦上添花”,根本无法“扭转乾坤”。也就是说,后期调色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一些修饰性调整,要想大幅度地改变原始画面的色彩倾向和色彩构成,可以说那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如果硬要这样做,其结果将会是画面色彩失真、色调浑浊、色阶层次不清、冷暖比例失调、色彩与物体质地剥离。不仅如此,还会严重影响画面的影像质量。

 

所以要记住,优美的画面色彩一定是摄影师先天造就的。再优秀的调色师和调色软件都不能成为大变活人的魔术,用来挽救先天不足的摄影画面的色彩缺失。

 

04


几种摄影光色应用的典型效果分类及案例

 

1、 单一色光(白平衡):《年轻气盛》、《越界》

2、 单一色光(偏色):《美错》、《万物理论》

3、 单一色光(消色):

4、 冷暖对比色光(自然光):《荒野猎人》

5、 冷暖对比色光(人工光):《巴黎五区的女人》、《真探》

6、 冷暖对比色光(强化人工光):《激战柏林》、《恍惚》

 

 

 

05


画面色彩的构成与光色经营的核心

 

就前期拍摄阶段而言,画面的色彩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光色,二是物体固有色。物体固有色是由美术和服装等造型部门控制的因素,不属于摄影掌控范畴。摄影所能控制的就是光色。

 

现实中物体的色彩永远是被光所影响的,也就是说光色决定物体的颜色。摄影的光色造型就是建立在光线改变物体固有色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光色来完成摄影的光色造型。

 

借用解释构图概念的词汇“经营”来表示光色造型似乎更为贴切。那么光色经营的核心密钥是什么呢?我们用一把尺子来衡量那就是控制光色的冷暖关系。

 

如果我们把一个环境中的光线统一成一个色温条件,那就丧失了光色中丰富的冷暖变化和对比,那光色中的色哪去了?画面上的色彩就只剩下物体的固有色而失去了色彩一半的意义。

 

另一方面,大家还要了解色彩对人生理、心理和情绪的影响及其规律。

 

不同色彩对人会产生不同的直观感受。低色温黄暖色光让人感到温暖,高色温青冷色光使人感到清凉。

 

例如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让人感到兴奋,在西方代表扩张和暴力,使人产生焦躁和不安,蓝色表示希望,让人感到安静,同时也使人产生孤独和凄凉感。

 

再比如法国国旗上的蓝白红三条色带的宽度是按37\33\30的比例制作的,但看上去感觉三色宽度相等。原因就是不同色彩给人的膨胀感和收缩感不同,三色等宽会让人觉得红色的面积最大,蓝色最小。这就证明色彩对感官和情绪的直接影响,有一整套惯例和规律。

 

所有这些有关色彩的因素都将化为色彩的核心——冷暖关系。我们在经营光色的过程中就是在经营色彩的冷暖关系,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慢慢去体会。